《中国之治》第二讲 | 刘鹏:“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
◆ 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 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 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 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杨开峰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围绕上述问题,我院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今日分享刘鹏教授所著第二讲:“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中国之治》第二讲
“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刘鹏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章目录
一、一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行政组织一体化
三、行政流程简约化
四、行政方式效能化
五、行政关系分权化
精彩书摘
一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此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由此可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心目标。要深入理解这一中心目标的内涵意蕴,必须从“人民满意”和“服务型政府”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人民满意,就是指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程度作为行政体制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并以此来指导行政体制建设的过程,衡量行政体制建设的效果。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一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执政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能够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根本特质,也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根本。人民满意,既不是西方代议制民主体制下的选民满意,从而有利于克服西方代议制民主长期存在的弊端,也不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顾客满意,不能仅仅以以支付能力高低为标准的市场中的顾客为参照对象。人民满意,意味着政府的改革不能仅仅为少数社会精英服务,也应当以包含广大中下阶层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满意度为依归。和倡导把公民当作顾客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截然不同的是,人民满意意味着中国的行政改革在推进行政效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提供行政工作和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均等性,行政效能应当是建立在公平公正、普惠均等价值之上的效能,而非简单地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强调人民满意,更多地体现出以人民群众的主观满意度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而非简单地用冷冰冰的客观数据和标准来进行政绩考核,这也反映出行政体制建设更强的人文关怀和以民为本的特征。
服务型政府,虽然是我们党在2004年前后就开始提出的建设目标,但主要还是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距离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将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中心目标。这表明服务型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内涵,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体体现为政府应当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更加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更加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将以前完全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行政职能体系逐步转为以生活满意为导向,即从发展行政转向生活行政。在现阶段,我们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供给体系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些领域还存在明显的服务缺失、服务不足、服务低效等现象。例如:老百姓办证办事烦琐低效,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依然令群众担忧等。这些都是未来新时代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努力推进的重点方向。
未来一段时间,我院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的每一讲内容,敬请期待!同时欢迎读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更多最新研究。
相关推荐
《中国之治》第一讲 | 杨开峰: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位置
新书推荐 |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编辑:何春昊,刘华曦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http://spap.ruc.edu.cn/